欢迎访问LINK FASHION服装展会官网!

2026年5月13日-15日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时尚资讯

服装定制丨100件起订,7天交货,柔性制造如何重塑行业游戏规则

 

 


在服装智能工厂的车间里,你听不到传统服装生产线轰鸣的单调节奏,也看不到产线尽头堆积如山的相同款式服装。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安静的吊挂系统,工人们根据面前的屏幕分配材料,制作衣服,吊轨上承载着几十件完全不同款式、颜色、尺寸的服装它们沿着各自的轨道,有序地流向下一个工位——而这,可能仅仅源于24小时前来自不同电商主播的几十个“小单”。



这里,悄无声息藏着改写服装定制规则的秘密。


千亿市场:“小单快反”不是趋势而是现实


晚上十点,服装设计师张薇(化名)刚刚完成了一场直播,“很开心,今天我的原创设计又卖出了50单。”当下最重要的是,她要在7天之内将这50单设计款制作出来,打包发货。


在以前,像这种时间急、单量少还需要定制的需求,几乎都会被工厂拒之门外。但当下,张薇只需要在智能系统提交自己的需求,几分钟后就会有工厂接单。


如张薇这类独立设计师和小众品牌主理人,正在成为服装定制市场改革的新锐力量。他们不像传统服装模式那样,愿意接受3000件起订、45天的等待,而是要求工厂能快速响应50-100件的小批量订单,并要求在7天内完成生产发货。



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在当下市场中,消费市场与供应链端双向变革的体现。


一方面,在消费升级与数字化浪潮的双重驱动下,年轻消费者(尤其是Z世代)已成为服装市场的核心驱动力。他们不再对高端品牌盲目追求,转而倾向于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服饰表达,并愿意为此支付溢价,这种从“为品牌买单”到“为自我表达投资”的消费心态转变,倒逼供应链从“以产定销”转向“以销定产”。

 


另一方面,国内服装定制市场正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一个鲜明的矛盾也随之浮现:一面是,超过半数的消费者明确表达出个性化定制服装的需求;另一面是,超60%的传统工厂因设备、工艺限制无法承接小批量订单,陷入无单可接的窘境。


2025年是中国智造的收官之年,服装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在订单碎片化情况愈演愈烈的环境下,“小单快反”模式不是服装制造端的趋势,而是必须面对的现实,谁适应了这一变革,谁就掌握了未来市场的主动权。


一场革命:从“大批量”到“小快反”的制造转型


所谓“小单快反”,指的是先用小批量产品在市场上对需求进行测试,通常为几十件或几百件,以降低库存风险;然后根据市场的数据反馈决定是否加单,对其中的“爆款”快速追加订单生产。


“小单快反”要求供应链两端具备高度协同的柔性制造能力,这不仅是生产环节的变革,更是对品牌端和制造端商业模式、组织架构和思维方式的全面重塑。


从结果来看,柔性制造是在“小单快反”需求下,针对大规模生产弊端而提出的新型生产模式。


传统服装上游制作工厂一条产线只能够长期、高效地生产同一款式、同一工艺的服装。这种“刚性”生产模式追求的是单一产品的规模效应,但代价是切换款式耗时漫长、成本高昂,完全无法适应多款式、小批量、快交付的市场新需求。



而柔性制造的核心改革,正是通过“硬件”改造与“软件”升级,打破这种刚性束缚。


柔性制造模式将产线从直线型流水线改造为模块化单元生产线。每个单元或工位能够独立完成一件衣服的特定模块,如领、袖、身等,并通过智能吊挂系统进行柔性流转,实现多款混产而不混乱。


在人员组织方面,柔性制造培养“多能工”替代“单能工”。工人经过培训,可以熟练操作多个不同工序的设备,从而能够根据生产计划的实时变化,在不同单元或工位间灵活调配,这是生产线实现柔性的人力基础。


运作方式上,性生产通过ERP/MES等智能系统,订单信息直达生产终端,指令实时更新,达到“一件一流程”、“一件一工艺”的精准控制,实时把控产品良品率,根据生产结果调整生产过程。



此外,柔性制造运用精益生产方法,将产线换款时的调试、准备时间,内化为标准动作,并极致压缩,将换款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分钟,快速响应小单、急单需求。


柔性制造的核心在于帮助销售方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库存压力,可以迅速根据时尚潮流、消费者反馈,调整服装材料、款式、颜色、尺码等,以最快速度将新产品推向市场同时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


平台赋能:LINK FASHION服装定制主题展构造桥梁纽带


LINK FASHION服装定制主题展在这里为大家选择了3家柔性制造典型企业,为服装企业转型提供样本:


1、酷特智能

酷特智能就是一家受益于柔性制造的定制服装企业。酷特智能的前身是红领,一家传统的服装企业,2003年酷特智能尝试向个性化定制转型。


转型初期,酷特智能面临着所有服装定制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成本降不下来,产能提不上去。面对难题,酷特智能将目光瞄准柔性制造,通过ERP、MES等智能系统完成定制服装的降本增效。


在酷特智能工厂,你看不到厂长、车间主任、班组长这些传统服装工厂的组织架构,原本需要承担管理职责的管理层被智能化系统取代。系统可自主链接客户需求,制定计划,再将计划拆分,分配到每一个生产工位上。


工人的面前不再是堆积如山的同类面料,而是通过智能终端接收专属的“定制指令”。当一件定制的衣服裁片随着吊挂系统抵达工位时,面前的屏幕便会展示当前工序所需的线材颜色、缝线手法、注意事项等,所有信息一目了然,大大降低了工人的操作难度。


2、英帝莱克

柔性制造的选择绝不是服装定制领域的孤例。专注于手工服装定制的英帝莱克,将柔性制造的精髓注入了西服定制领域,成功度过了转型升级的阵痛期。


英帝莱克是定制行业一家资深的西服定制工厂,2022年英帝莱克团队研发了一套智能制造方案,包括下单、面板、版型数据库等系统,从前端设计打样、量体生产技术到西装流水线都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包括吊挂到软件、技术核心、版型等环节,这些版块均实现互联互通。



此番数字化改革的结果是英帝莱克实现了从传统定制向智能定制的跃迁。如今英帝莱克厂房面积超1万㎡,产品实现“专、精、特”的升级,服务覆盖国内外1000+家定制店,及江南布衣等品牌定制,同时这两年在行业智能改造上做着同行赋能业务,实实在在吃上了技术的红利。


3、华品智能定制

月产20000套,年产值突破2亿的西服定制工厂是如何柔性生产的呢?华品智能定制或许是一个很好的范本。


通过MTM板型匹配、CAM智能裁剪、MES生产智能管控等6大系统组成的智能定制平台,成就了华品智能定制同时匹配6条西服、西裤生产线,一套西服从设计到完成只需要6小时。在保持高产量的同时,华品智能定制做到满足多种版型、多种风格、多种款式、多种工艺等全方位的高端定制产品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蓬勃向上的变革已经在服装定制行业内加速普及。据LINK FASHION服装定制主题展披露,2025年参展的服装定制主题中,已有超过半数的企业正在或完成了智能化布局,柔性制造已成为服装定制领域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在这一产业变革浪潮中,LINK FASHION服装定制主题展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平台赋能作用。作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和“连接器”,展会通过两大核心功能助推数智化落地生根:


精准匹配,破解供需困境:

展会依靠庞大的社会影响力,为转型工厂与寻求供应链升级的品牌方搭建精准对接桥梁,与酷特智能、英帝莱克等企业交流学习。


对接资源,原创品牌:

对接高质量工厂和真实需求品牌,展会为“小单快反”的服装定制品牌提供丰富的共产资源。


2026年5月13-15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LINK FASHION服装定制主题展将继续为行业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助您共同开拓服装定制海洋新篇章。



开展倒计时

0

上海 2026.5.13-15